配资业务 活力中国调研日记丨过冬候鸟增至2万余只 汉丰湖为鸟类建起“水上森林”
编者按:配资业务
\n现代化新重庆“含绿量”有多高?8月1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n上游新闻记者推出《活力中国调研日记》系列报道,及时捕捉呈现调研采访中发现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和亮点成就,充分展示重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动实践。
\n一座汉丰湖,水畔瑶台景;半泓琉璃镜,云间玉宇屏。
\n8月14日,采访团一行走进开州区,在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近距离观赏这一人工与自然的共同杰作。
\n汉丰湖因长江三峡工程而生,系库区最大的内陆湖。三峡水库蓄水时,长江水由东往西回涌入开州区澎溪河,在开州区形成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湿地,占重庆市消落带面积的13.79%。消落带“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规律,曾为开州区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n汉丰湖美景。
\n为减少消落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州区在澎溪河上距城区2.5公里处建成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调节坝工程,工程建成后,长期蓄水170.28米以上,形成了今天的汉丰湖。
\n近年来,开州区在环湖消落区实施小微湿地、基塘、林泽、鸟类生境等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构建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
\n打造汉丰湖城市景观基塘工程系统600余亩,栽植荷花、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鸢尾等十余种;建设消落带林泽约500亩,栽植落羽杉、水松、秋华柳、乌桕、江南桤木等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乔灌木40余万株;实施鸟类生境工程,堆置岛屿两个,在岛屿顶部设计了适合雁鸭类生活的浅水塘;实施“小微湿地工程”小微湿地520亩,种植30余种湿地植物……
\n以“生态缝合”为针,用自然智慧“穿针引线”,汉丰湖的变化为鸟类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空间,也吸引大量的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在此栖息。
\n“一进来就听见鸟叫声,鸟叫声压过了人声。”这是中国日报科技主编苑庆攀走进汉丰湖的第一感受。苑庆攀说,各种鸟类的出现皆因此处良好的生态环境,各式各样的鸟叫声汇聚成美妙的音符,给予游玩之人舒适的体验。
\n近年来,汉丰湖构建“小微湿地+水上森林”模式,形成“林下膝根”“五彩森林”“荷花基塘”“开州洱海”“候鸟生态岛”等一系列湿地美景,湿地内水质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出境断面Ⅱ类水质占比逐年提高。环湖区域鸟类由144种增加至243种,每年过冬候鸟由5000余只增加至2万余只。
\n2021年,汉丰湖生态修复项目获评“重庆市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2022年,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乌杨坝消落带生态修复项目获亚太地区景观设计“雨洪管理类卓越奖”和“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生境改善创造类卓越奖”两项国际大奖;2023年10月,汉丰湖成功入围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
\n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汉丰湖还常态化开设摩托艇、皮划艇、桨板等20余项水上运动,配套开展太极、骑行、跑步、沙滩排球等10余项户外运动,连续承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全国桨板锦标赛等国字号赛事,累计举办国家级赛事22场,吸引全国30余省市(自治区)参赛选手超7万人次、游客超600万人次。
\n汉丰湖水上运动。
\n记者手记:
\n踏入汉丰湖,仿佛闯入一处“水上仙境”,一幅充满生机与魅力的绝美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与浮躁。
\n这处人工与自然的融合,既保留了自然的原始之美,又融入了生态保护的现代智慧。一项工程的实施造就如今的美景,正是当地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让汉丰湖实现从生态伤疤到城市明珠的华丽转身。
\n生态保护,缺的从来不是宏伟蓝图,而是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n上游新闻记者 冯锐 实习生 魏则霖 刘语佳配资业务
辉煌优配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业务 何以中国丨“津”非昔比:齐聚海河之滨 相约焕新津城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 下一篇:没有了